11月27日,在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吉林省艾滋病防控工作进展通报会”。主要目的是围绕今年“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的活动主题,号召全社会积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会议由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控处处长孙武长主持,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巡视员曲日胜通报了吉林省艾滋病疫情、防治工作进展和目前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
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10月31日,全省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2311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1283例,艾滋病病人 1028例),共报告死亡 710例。
今年1-10月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650例,其中性传播645例(占99.2%);注射毒品传播3例(占0.4%);母婴传播1例(占0.2%);途径不详1例(占0.2%);既往采血浆、输血及使用血制品等其他传播途径无疫情报告。
疫情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省艾滋病疫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持续上升,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死亡人数有所增加。今年1-10月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42.5%。二是性途径已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男男同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2012年同性传播占58.6%,今年已经达到63.7%。三是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城市病例占64.8%,大中城市报告疫情较多,流动人口占34.7%。职业为学生报告数增加, 15—24岁青少年和5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数逐年上升。
曲日胜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艾滋病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通过扩大检测、综合干预、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发现了更多的感染者和病人、减少了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了艾滋病病死率、维护了广大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普及了艾滋病防治知识与政策。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但是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从疫情分析来看,疫情报告数逐年上升,流行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还很艰巨。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疫情上升明显,传播方式更加隐蔽;还有相当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发现;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和流动人群防控工作难度大;社会歧视依然存在;现有的防治技术、手段和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基层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曲日胜强调,在下一步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落实部门职责;二是要全力推进《吉林省艾滋病条例》立法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检测、治疗和管理,加强高危人群干预等工作;三是要全面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完善医疗服务和救助体系;四是要提高专业队伍和防治工作队伍能力,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控能力建设;五是要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巡视员曲日胜向媒体通报吉林省艾滋病防控工作进展
省疾控中心主任范明接受《守望都市》栏目记者专访
省艾滋病性病防治协会会长郭庆河接受媒体采访
永吉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孝伟接受媒体采访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代表接受媒体采访
东北师范大学红烛协会志愿者代表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