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重点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重点专题>健康科普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3 10:01:00A+A-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流动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原来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们一生中还能见到父母多少次?”一道亲情计算题曾引发公众极大的共鸣,很多在异乡漂泊的网友直言“看哭”。然而现实还是现实。许多空巢老人满怀着“子女承欢膝下,共叙天伦”的期待,却面临着生病无人照料、情感无处寄托、生活孤独的困境,逐渐老去。
  空巢老人受生活环境影响,整体心理状况相对较差,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情绪:表现为有原因或无原因焦躁不安,紧张担心,容易发脾气,情绪低落,甚至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部分患者会觉得身体不舒服,又查不出原因。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老人。
  睡眠障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及身体的不断衰老,老年人普遍睡眠质量相对较低。很多研究表明,空巢老人较非空巢老人的睡眠质量更差,患有睡眠障碍的比率约占到20%-40%。我们发现很多失眠的老年人不愿就医,认为失眠不是病,也有老年人自行服药,殊不知,长期大剂量使用安定(苯二氮卓类药物)危害极大。
  心身疾病:空巢老人负面情绪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会导致老年人群出现失眠、头痛、内分泌紊乱等躯体症状。同时还会影响免疫系统,造成多种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乏力等。
  “心病”如何医
  亲情不能等: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老人支持,也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有空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如果不能回家,也应定期打电话或通过网络保持联系。
  上门查“心病”: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常感到孤独、寂寞,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下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特别需要其他亲人、朋友或邻居的帮助与照顾。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各级医疗结构及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也应及时向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慰藉服务。
  改变自我认知:老人要与子女保持民主、宽松的相处模式,让子女愿意回家。有些家长过于专制,干涉子女生活,子女成年后在家没有话语权,也是有些子女不愿回家的原因之一。建议老人正确面对空巢的现实,从精神上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勤运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可以和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倾诉,如果上述方法解决不了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帮助,综合医院心理门诊或者精神心理科、以及专科医院都是很好的选择。
主办单位: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网站地图 地址:长春人民大街1485号省政府2号楼 邮编:130051
电话:0431-88905570 网站标识码:2200000009
吉ICP备050016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000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