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以下简称“医院”)是教育部985高校——吉林大学所属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属(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自1949年建院以来,一直秉承“仁心良术”的白求恩医疗救治精神,将患者医疗质量作为临床工作最重要的目标。近两年结合东北地区心血管病高发趋势、国家胸痛中心建设需求、医改分级诊疗理念,由医院心血管内科为核心科室,积极推进胸痛中心建设,成为首批国家级胸痛中心示范中心,并成立了吉林省区域胸痛联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合院内资源,加强院前院内衔接,建设急性心梗救治“生命线”——胸痛中心
医院心内科成立于1959年,先后被批准成立吉林省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吉林省内皮功能检测及基因检测功能实验室、卫生部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卫生部冠脉介入培训基地、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科室开放床位225张,分设3个疗区,1个CCU病房。年门诊诊治患者65000例,年收治患者14000例,年介入例数7500例,PCI例数2500例,急诊介入例数800例(2015年)。 同时,科室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均为区域领先地位。
心内科2010年开设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为进一步建设针对急性胸痛更加专业、高效的救治体系,医院在原有绿色通道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急诊、急救、介入等科室医疗资源及救治流程,2015年1月12日正式建立胸痛中心,并组建胸痛中心委员会,由两位副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心内科杨萍主任担任业务总监,贺玉泉教授担任协调员。由赵国庆院长签署并下发胸痛中心承诺书,保障胸痛中心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015年02月,召开胸痛中心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了中心运行相关制度。并在医院的全力支持下,在短时间内完备了急诊胸痛急救的功能区域设置及急诊胸痛的标识、指引的设定。先后多次于心内科、急诊及全院范围进行急性胸痛诊疗流程培训和演练。
此外,医院还投入专项费用购置设备及改造院内布局,急诊功能分区更加合理、有效,“急诊室——胸痛诊室——导管室”设置在同一通道,直线距离70米左右,急诊心电距胸痛诊室10米;设立急诊胸痛诊室即心内科急诊诊室,由心内科医生出诊,为及时、准确完成急性胸痛诊治提供可能;医院专门设置胸痛基金,急性心梗病人先救治,再收费;为便于标本的迅速传输和优先处理,设计了胸痛中心专用物流设备和标志。
2015年03月,与院前急救系统签署合作协议,多次派教授至120急救中心为急救出诊人员进行急性胸痛诊治培训。同时,将原有胸痛数据上传“胸痛中心云平台”,于科室完成云平台数据上传培训。
2015年04月-05月,与5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同时完成相应医疗机构及社区医师关于急性胸痛救治的培训,多次至社区完成健康教育。
2015年06月末-07月初,完成胸痛中心指挥室的建设,“扁鹊飞救系统”安装并投入使用,完成多种途径来院胸痛患者急救演练工作,严格胸痛救治质量分析及控制,平均大门至球囊灌注时间(Door to Balloon time, D-to-B)缩减至90分钟左右。
2015年07月08日,完成胸痛中心国家认证工作。
二、不满成绩,砥砺前行,建设国家级胸痛中心示范中心
胸痛中心完成认证后,我院进一步发挥我院胸痛中心及急诊、急救密切合作优势,遵循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认真提高自身建设水平,不断调整优化救治流程,将平均D-to-B时间进一步缩短至国内领先的60分钟左右(最快救治时间13分钟,在中央电视台报道),平均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FMC-to-B)时间由163分钟降至110分钟左右。减少胸痛患者的总缺血时间,改善胸痛患者预后。
此外,我院进一步加强与5家网络协作医院及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定期开展联合例会,结合实际情况对胸痛中心的进一步改善进行讨论,努力完善急性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领导指挥能力。
2016年08月,经过网络遴选及工作委员会专家投票,专家委员会对胸痛中心质量控制、区域影响指挥能力充分肯定,胸痛中心顺利成为首批“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
三、布局全省、区域协同、分级诊疗,成立吉林省区域胸痛联盟
成为示范中心后,我院胸痛中心委员会在赵国庆院长、杨萍主任领导下进一步创新理念,布局全省,成立吉林省区域胸痛联盟,完成吉林省胸痛救治网的建立,为吉林省分级诊疗救治模式提供模板。
(一)急救战线前移、区域协同救治
2017年5月9日,长春急救中心“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急救站”签字仪式在长春急救中心成功举行,医院赵国庆院长、长春急救中心刘卫主任代表双方签订协议。 双方签订《长春急救中心“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急救站”建设协议书》,进一步前移胸痛救治战线,提升了长春市急救体系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急性胸痛预后的改善是与总缺血时间明确相关的,胸痛救治的目标也由D-to-B时间优化为FMC-to-B时间,为了进一步缩短时间,除了需要急救战线的前移,还需要增强大众教育及区域协同救治,特别是医联体的有效运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救治,在吉林省卫生计生部门支持下,医院与省内多家市级中心医院及多家县(市、区)级医院形成“医联体”,成为我省五大省级医联体之一,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胸痛的分级诊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发挥示范作用,帮扶省内其他胸痛中心建设
自成立以来,胸痛中心充分发挥示范中心作用,2016至2017年,先后接待80余家省内外各单位胸痛中心负责人,进行胸痛中心运行交流学习。2017年5月12日,由胸痛中心发起,与全省79家心脏病诊疗中心共同建立“吉林省胸痛中心区域联盟”。并以胸痛中心杨萍主任为首的专家群体分别前往吉林市、通化市、梅河口市、延吉市、四平市等多个地市,进行关于胸痛中心的讲座及培训。在医院胸痛中心帮扶下,目前梅河口市中心医院已通过“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另有敦化县医院、安图市人民医院通过“基层版胸痛中心认证”。
四、展望
胸痛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作为工作重点,目前作为吉林省胸痛中心联盟发起单位,为省内急性胸痛救治网的建设,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做出大量工作,也得到了吉林省心血管界的一致认可和推崇。
胸痛中心的成功运行促进了医院急救水平的提高及院内其他科室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为之后卒中中心的建立、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外科创伤中心的筹建等树立了榜样。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水平和区域影响力做出了大量贡献。尤其对于吉林省医疗分级诊疗工作当中胸痛患者的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救治体系等提供了范本。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愿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以及医院胸痛中心协同省内区域联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为吉林省急性胸痛患者救治做出应有的贡献!(王宗强 供稿)